時間:2012.01.11 & 2012.01.12

前兩天大熊先生問小兔子對一部電影有沒有興趣:3D數位 瘋馬秀之火,1月11日是上映頭一天。

最近這幾年小兔子會想釐清藝術跟情色的關係,以及女生如何進行適度的裸露又能夠擺脫物化的議題,這部片是很好的資料跟典範。於是便決定上映頭一天到信義威秀看電影。

cfeebe0

有圖有真相。我這天還穿著超高跟鞋去看電影,只是不是電影中出現的那個牌子。

1354879001-3733101133  

(電影海報圖片來源: 痞客邦電影圈瘋馬秀之火3D Crazy Horse Paris Fire by Louboutin In 3D  http://channel.pixnet.net/movie/review/detail/3931) 

對女生來說,這部片其中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跟法國鞋王Christian Louboutin的聯手出擊,看對美麗線條有研究的Christian Louboutin,如何以高跟鞋為表演增色。

如果看了這片就想買Christian Louboutin來穿,小兔子會勸妳要三思,片中Louboutin先生有說,他對繪畫線條的美感很著迷,他發現表演者穿上某個高度以上的鞋子會呈現出最漂亮的腿部線條,於是幫舞者搭配鞋子,而這樣高度的鞋子,只適合穿著表演。言下之意,想要穿著Christian Louboutin搖曳生姿,或許就只適合像女明星那樣穿著參加很多攝影機拍攝的場合。

小兔子看了這部片受到蠻多啟發,首先是一般閱聽眾對Christian Louboutin的認識,不外乎是貴婦千金女藝人的鞋櫃最愛,以及好萊塢名流又穿了什麼款。這部片用表演/藝術的角度,讓人看見具有良好設計的鞋子能夠成為頂尖的工藝品,舞者在模擬攝影空間的舞台上擺動身體,產生工藝品跟藝術對話的空間。也就是說擺脫跟風,重新思考,因為穿搭最初要表現的概念就是美感或者視覺震撼,而非所謂的時尚感或潮流味。(或許可以用高段的置入性行銷來切入Christian Louboutin跟法國瘋馬秀創造了雙贏的合作關係啦,可是我這裡比較想用工藝品/藝術的關係來看。)

此外,影片中舞者面對鏡頭說她喜歡這樣的表演,跳舞讓自己更有自信,她們深知在鏡頭面前如何在擺弄身軀,配合音樂節拍像是跳水上芭蕾似的交叉小腿,或者背對鏡頭展露腰臀曲線,轉身搧動睫毛露出甜美笑容。很特別的一點是,在純粹美與藝術的展演中,其實我感受不到一絲女體被物化的不悅,而是純粹的感官享樂。

回想起過去研讀現代主義藝術,討論到男性藝術家筆下的女性裸體,其中一個議題是:為什麼這些男性藝術家要畫裸女?在多樣學科知識滲透的藝術史分析中,很容易就帶入女性主義的思路。我的老師做得很棒的一點就是,盡量把討論方向拉回原處;說實在她一定聽膩了什麼女性身體被物化成物體等等論調。而在Crazy Horse Paris Fire by Louboutin In 3D電影中,我得到的答案是,女性身體本來就美麗而值得描繪,就算是女生也會想畫女生,是人類都喜歡,不需要刻意想這麼多。

影片分成四段,二三段的配樂跟舞蹈動作搭配得振奮神經,進行第四段忍不住試著寫下感想: Body is an object for being watching while my soul belongs to myself. Human being is consisted of soul and body, the former belongs to its identity will last forever, however, the later will disappear someday. I wrote my life into stories which is something can be rewrite as drama, creating stories in the reality. So reality just like a show. - What I got from Crazy horse.

就是說身體本身是被觀看的物體,我的靈魂屬於我自己。人類由靈魂和肉體組成,前者屬於自我的身分會永遠存在,後者有一天終會消失。我把我的人生寫成故事,那種可以被改寫成戲劇的東西,在真實人生中製造故事。人生就是實境秀。(最近練習用英文寫作,所以有以上那段。還有看不少電影劇本或小說其實取材自真實人生,就疑惑真實人生跟虛構戲劇的關係是什麼。是不是將人生用藝術化的角度精鍊之後,它就是一場電影或舞台劇?) 

*最後補充:這場電影冷冷清清,裡面的觀眾,包括我在內只有五個人。難道這是一個很冷門的主題嗎?除了沒有進行強力行銷外,我想這背後因素蠻多的。

c0f6990

隔天01.12,下午莫名就是有種衝動想出門看展覽,像是北美館好幾個月沒去。事後發現真是奇妙,因為13號就是展覽的最後一天了。

3e4510

這半年除了到誠品翻翻藝術雜誌之外,很少follow現代藝術展在關注什麼議題。看到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這個展題名稱,不禁莞爾一笑,真是個天大的巧合,因為小兔子書寫分析文章跟發佈部分作品的ID名稱是MonsterEaster,本身確實就是怪獸復活的意思,那確實是指精神上的解放。可是我的作品跟概念不是建立在文學史家王德威對古代中國怪獸的論述上,而是建立在身為Mother Monster's Little Monster,所看見的怪獸星球觀。

ce64110

這個展辦得十分盛大也很棒,我真的很想了解每個展出的內涵。

13797b90 

一進北美館就必須經過有一道白色屏幕的舞台,小兔子走進展場才知道這就像個舞台。而人生不就是這樣,當你一走進北美館,就象徵生命的開始,經由安排走上階梯,卻不知道自己在別人眼中就像是在舞台上進行表演。

我看見不少人在上頭來回走了幾次,或者在舞台上擺出各種姿勢,亦或開心跑跳。因為這時候我正在聽音樂: Pitbull's Now you see it,就隨著節拍試圖想模仿機器人從舞台走過去。當一走進來還搞不狀況的時候這個屏幕還沒什麼好玩的,當意識到走過去的動作在屏幕上會是什麼樣子的時候就有趣了。就試著單肩背著包包,踏著緩慢的步伐前進,不時回頭,或者抬頭仰望天空,深呼吸一口氣,用更大跟堅定的步伐前進,整個過程有點像默劇。

我會這麼做,是受到前一天看了瘋馬秀的啟發,要肉眼跟下半身辨識出靈魂根本是強人所難,它只會被肉體吸引,那麼肉體處在充斥肉眼的環境裡,本身就具有展演的性質。

 

IMG_7809

不知道為什麼每個人體少了身上五顏六色,純粹黑白身影晃動顯出特別簡潔俐落的美感,甚至可以說是所謂的時尚感吧。 

 

我拍了兩小段展場中看展人在舞台上玩的樣子。 

  

然後我越看越覺得,如果展場播放一點音樂會讓屏幕上的舞動更顯美感,例如說Chemical Brothers' Hey boy hey girl.

  

但我後來才知道展覽的主題是現代怪獸,講的一部分概念是燈光照射後的扭曲放大跟變形。坦白說我並不認為這個裝置藝術要表達的概念就是這樣,就拿宋代蘇東坡跟佛印的例子來說,佛印因為心中有佛,所以它看什麼都是良善,但蘇軾卻不是這樣。

要是我,我會以慧能跟神秀的偈來解釋這個屏幕;屏幕本身就只是個空白的布幕,它反映了我們的心,可能會有很多身影在上面晃來晃去,覺得看了煩躁是因為心思很亂,並不是在上的人在擾亂情緒;而我在上面看見了舞台跟表演,看見每個人在上面都像名模或者明星一樣酷,也只是誠實反映了對燈光舞台的幻想跟看法,或者渴望。我甚至想進一步地說,創作者自己說這個裝置表達人上了伸展台則呈現出了放大變形跟迷離,這番話反映創作者他自己心境的掙扎:進入了這個展覽,就像個走上舞台的明星,本身一部分迷戀這種光芒,一部分又覺得光芒扭曲了自己。

慧能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潔白屏幕就如明鏡台,象徵心靈,反映想法;屏幕同時作為具體的存在,投射出肉體形象,如同菩提樹佇立經歷四季風霜。

那麼這個舞台上的人們對走在伸展台上感到興奮,反映了這樣的社會心態:超級星光大道這類選秀節目在許多國家的風行,人們覺得成為明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舞台階梯象徵一種階級流動的精神,踏上去的那瞬間就感受到瑪丹娜的光芒萬丈。

IMG_7813 

展覽中攝影照片還不少,許多是以蘇俄跟中國政要為主題的照片,屬於新聞性質。這讓我想到一位攝影家莊靈的作品,照片中一樣很多政要,只是他比較以休閒活動為主。 

IMG_7814

我看過一些攝影師,也不一定是四五十歲,但是還是堅持用拍立得相機,理由是在外面拍照不可能使用暗房沖洗,拍立得照片保留了照片顯像的過程。

我沒有用過拍立得,會擔心用上癮以後就又一個無盡的錢坑,而且我目前的需求是不斷練習拍照,用高階DC搭Light Room 或者iPhone 5 搭配數種攝影App (Instagram or Camera+),會這麼做是因為有看過國外攝影師用iPhone 4拍照,就覺得拍照不是必須追逐拍立得跟沖洗這個過程。 

IMG_7816 

話說如此,我還是會羨慕黑白照片確實別有情調。 

IMG_7817

做藝術創作拍黑白照片都很自由,但商業攝影要拍黑白就比較困難,畢竟現在印刷品都鮮豔萬分,除非是拍有些本身強調經典跟懷舊感的商品或者景物。像是去年造成轟動的Chanel No. 5香水以黑白色調找Brad Pitt來拍。 

IMG_7818   

看了這個展我才突然發現北美館真的很大,走到哪裡都有展覽品。這面牆是氣勢磅礡的作品;因為我本身對書法蠻有興趣的,想到歷史博物館裡展出林隆達先生的書法調幅作品能夠佈滿這道牆,就更能凸顯他筆下的淋漓酣暢。

在不同國別創作者的概念上,試圖找出作品的交集,是我想在眾多作品中要尋求的靈感。有些展品理應不能夠拍照,例如說以普丁童年跟蘇俄寓言故事為主題的系列畫作。雖說國內一般教育不會提到蘇俄文化與傳統故事,但畫作中還是看得見聖經故事的某些象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sterE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