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社群工具呢!為了擔心跟不上時代不斷要拓展社群還挺麻煩!

話說從國中到大學使用BBS,畢業到現在大概兩年多,去年開始使用Twitter, Plunk, 發現周遭的人使用Facebook居多,於是註冊了不只一個fb帳號(其他帳號我是不會告訴你的)。Messenger也用得越來越少,回顧大學時代聊天浪費太多時間。今年看朋友登記了Google+,跟著申請了帳號,但用的不多。Messenger可以跟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連結,讓人覺得隱私瞬間消失有點恐怖,這或許就是Google+能夠存在的利基了。

書寫部落格方面,原先以G-mail註冊Blogger,因考量到要發表內容差異太大,於是開了三個部落格,但後來發現動不動就想調整側欄有點麻煩,於是舉家搬到Wordpress,也在內容上做了調整,就這樣寫了快半年。過去電子布告欄時期寫了一些,但那畢竟不成熟。當意識到我想要成為的是一個面對大眾甚至不只是台灣地區的書寫者,不是只是一個敲文字鍵盤的(理想狀態是創作人),我就毅然決定通通砍掉重練了。

基於社群軟體太多,我也想包山包海一次囊括,就嚐試以Posterous為基地,因為它能夠一次發到Facebook, Twitter, Tumblr, Blogger, LinkedIn, MySpace, LiveJournal, Wordpress等等,是很理想的。不過我後來認為,一次發太多系統,在搜尋引擎上會占據使用者的目光,一定時間下來會造成反效果,且我在網路上發現到有些人認為一搜尋就看到同一訊息不斷重複讓人厭惡。在瀏覽國外媒體有老外撰文評論企業使用過多社群工具會造成公司支出負擔後,我遂認為重點式的經營就夠了。同時因為這陣子以文字居多,於是以私密狀態廢棄Posterous,將書寫重心放在Wordpress。另外LiveJournal的部分,由於介面使用較不順手,一兩個月後就轉私密狀態廢棄。我還註冊過Rotten Tomato,不過我對數位科技與電影並沒有太大的狂熱,也是荒廢中。

LinkedIn提供的是專業資訊的交流,我嘗試加入一些討論群體,像是Literature, Writers Group, Photography, Art, Culture, Poetry, Music Industry, Creative Designer, etc. 但我時間有限,真正參與討論很少,最多使用轉發系統選擇性將Wordpress文章轉到LinkedIn上面。

照片系統則選擇將重心放Tumblr。我在Tumblr上找到許多LadyGaga同好,同時這個系統上許多優秀的時尚攝影與幽默的短片,提供我很大的成長空間。我有時會上Tumblr轉貼喜歡的Youtube影片或者非商業因素去轉貼其它使用者作品。Tumblr是較靜態的訊息分享,純貼作品不交談也是OK。

存放照片的系統,我還註冊了Picasa跟Flicker,但Flicker的容量一下子就被我用完了,Picasa則是真的是不太順手。由於社群軟體我比較常使用的是Twitter,以Twitter為中心發展出的貼照片系統還有Twipic跟yflog,基本上照片也散在Twipic上,yflog則是遇到的使用者不多,觀看他人的成分較多也是少用。我發現使用者普遍主要使用哪一個社群工具是很重要的。

*後來發現一個新的系統是Photobucket,新增線上製作特效功能。


發表影片的系統,共有Youtube和Twitter系統的Vimeo,Tumblr也是可以貼影片的,但是我目前對剪輯的興趣不大,沒有想放的作品。

發表音樂創作的系統除了Youtube,Tumblr之外,當然還有MySpace,SoundCloud,ReverBNation。但我充其量只有廉價的麥克風與沒打理的外表,荒廢的吉他和電子琴。這部分是備而不用。

線上聽音樂系統除了Last.fm之外,我最常用的是免費的Grooveshark,它有強大搜尋功能,也提供紀錄個人歌單功能,還可以把收聽訊息轉發在Facebook跟Twitter上與他人分享,在Facebook頁面上點選轉貼連結就能在頁面上收聽,不用跳出另一個畫面,維持瀏覽器畫面整潔,是很棒的設計。但基本上我使用較多免付費系統,應該會讓我對商業運作的了解比較慢。有好也有壞。

線上閒聊工具我還註冊了Formspring,foursquare和街旁也有註冊,並且與Twitter and Facebook連結。Formspring上有遇到用西班牙文問我問題的小男生,我還要用翻譯軟體確認一下問題再回答他有點麻煩,久了也是擱置。(我還蠻想學西班牙文的,目前只有訂西班牙單字電子報,由辨認單字開始。其實也想學日文,但目前五十音的講義還在我的置物架上,有打算用毛筆寫拼音,順便溫習一下書法這樣。也想練習英文聽力,手機裡面有英文童話故事的語音檔,在捷運上有時會聽,不過捷運噪音大,加上我常聽音樂可能有點耳背,聽得不是非常清楚,學習效果不大。想做的事情實在太多。)

大熊先生說我這樣捨近求遠,應該先從台灣開始。但我對無名的印象真的不是很喜歡,我一心想搞一個有個人色彩的部落格。這一兩個禮拜轉念一想,不如轉戰大陸的社群工具試試看。於是這幾天申請了幾個社群帳號,台灣部分則選擇照片儲存量大的痞客幫。其實樂多的形象不錯,聯合系統的發文熱烈我也常看,但是聯合的使用功能不多,痞客幫的草根性比樂多強一些,給人印象吃喝玩樂的資訊多一點,所以我選擇痞客幫。

但其實基本上Wordpress系統可以美美地貼照片並且使用幻燈片輪播,加上Youtube影片連結可以試著寫出有音樂性的文字,Wordpress的創作性質比較強,能讓創作人發揮的空間比較大。而且多媒體的時代,寫作型態應該不只是敲文字而已了,我個人計畫要實驗出不一樣的傳播方式與寫作文體。我也甚至認為娛樂性質的產業是誰先養大消費者的胃口,並且不斷餵飽她們,誰就贏了。

而且若電子載具會形塑人的閱讀習慣,以網路創作應該會培養出閱聽者對傳播方式的依賴與黏性。那麼基本上,我好奇是不是未來是不是會有線上閱讀平面,背後有線上創作平台與線上投稿機制,並且閱讀平面在用稿時就能夠付費給創作人。只是消費者的付費應該會是問題。

之前工作之餘,看著LadyGaga在默默無名時期用網路工具發跡,我認為她會引領起娛樂事業的走向,會養大消費者的胃口,像他這種多才的創作人會是值得投資與挖掘的類型。所以對她這種創作人來說,走到了一個時期,會需要提高自己的競爭障礙。然後身為一個忠實的粉絲,我自己為他構想出了一個以多媒體(不只是音樂)創作人與粉絲(消費者)溝通的社群平台。基本上能夠讓創作人充分發揮才能是主要設計核心,所以貼訊息,貼照片,寫音樂等等方面,能夠以網路系統完成並立即發表,若是能夠讓粉絲(消費者)參與創作是最大的魔力。

只是她最大的強項是現場演唱,他們公司維持收入最大的來源也是演唱會門票與產品代言。目前線上平台的創作是以免費與便利來擴大知名度(Youtube, Facebook, Tumblr and Twitter),若是藝人創作更多不必要的東西或許變得更累,也可能平台作為維持人氣的工具就夠了,這是一個風險問題。

我參考過陶東風先生寫的粉絲文化讀本,指出在文化研究的觀點上,一個成功經營的粉絲社群,它的運作方式是偶像在粉絲的自發性創作中汲取養分,完成一個群體的創作,讓粉絲真正擁有參與感,事實上LadyGaga正在做這樣的事情。偶像明星讓人喜愛崇拜,而他塑造自己的明星光環,讓粉絲知道偶像的創作其實也包含了自己的想法在裡面,讓粉絲了解行遠必自邇,走在華麗的星光大道上的其實是一個跟你我差不多的平凡人,這更讓粉絲喜愛她。究其原因,偶像崇拜是一種個體自我形象的投射,人心底其實崇拜的是自己。

在大陸方面,我去年註冊了新浪微博,最近申請了新浪博客,騰訊微博,搜狐微博。實名制的人人網,在各種功能設計上,看出應該有成為中國地區Facebook的企圖心。由於我大學是以搞人文藝術來取得學位的,聽別人說不少作家在天涯發跡,所以申請了天涯社區的博客

在中文領域,目前的計畫是,痞客邦放美食評論,台灣地區藝文展覽訊息評論,甚至一些網路工具介紹。痞客邦比較隨興,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雜記會居多,若寫著寫著突然寫出好的構想,就再整理後貼到別的區塊。

天涯博客據說知識含金量高。則用來放文學創作或者知識性較高的論述。若真的有幸在天涯發跡,未來有這個榮幸出書,市場也比較大。(我剛畢業在一個產官學合併的機構服務過,得到一種啟發,便想找在商業發展中如何維持藝文的基本素質,這跟學位不會有太大關係,算是一種理念吧。LadyGaga主張商業藝術,差不多就是那個意思。)

新浪博客據說文人較多,發表人不多,它靠大量的名人來維持流量。我也只是個沒名沒勢的小癟三,目前新浪博客實在想不到該做什麼好。

Wordpress拿來放英文寫作練習與圖文創作,老外就算中文看不懂至少還有大量的圖片可以瀏覽。

目前大陸地區社群似乎缺乏設計出更好的多媒體整合版面,是比較遺憾的。

而我也不是一個只會敲鍵盤的人,在交遊不廣闊的情況下,想表現自己也只能敲鍵盤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sterEa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